以雀仔園為起點,至塔石球場為終點,連結這兩個地方的馬路正是“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Ferreira de Almeida)”,它還有兩個中文名,分別係“荷蘭園大馬路”及“荷蘭園正街”。
一般來說,一條街都是一個中文名搭配一個葡文名,它為甚麼會如此特別地有三個中文名?
# 兩國家、四勝街
時間追溯至十六世紀中期,葡人開始於澳門進行貿易和定居,葡萄牙以澳門作為貿易港,與中國、東南亞及歐洲通商買賣,基本上壟斷了整個海貿市場,葡人賺得盤滿缽滿。
十六世紀末,作為新興海上霸主的荷蘭也對澳門虎視眈眈,意圖登岸賺一筆,於是荷蘭多次向明朝政府提出通商要求,然而屢遭拒絕。
既然如此,唯有採取硬攻。荷蘭發現葡萄牙於澳門的駐防數量有限,於是計劃以武力攻佔澳門。自1601年至1622年期間,荷蘭四度出擊澳門,但都以失敗告終,逾40名荷蘭士兵被俘(亦有學者引經據典的說只有7人)。
這批戰俘與苦力無異,主要負責修建城牆和炮台,東望洋炮台的建成也有他們的一份力量。
夜間,為了安置並拘禁他們,有關當局臨時搭建了收容所,隨口相傳,這個地方就被大家叫作“荷蘭園”,後來在這個位置修建的馬路就自然被冠上 “荷蘭園大馬路”、“荷蘭園正街”的稱號。
# 三中文
# “海軍部長”大馬路?
- 大馬路 avenida
- 議員 coselheiro
- 貿易港 porto comercial
- 軍隊 exército
- 收入 rendime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