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04. 荷蘭園大馬路

#04. Avenida do Conselheiro Ferreira de Almeida

· 百寶葡鑑 Arquipedia
broken image

# 荷蘭園的故事:一街道,兩國家,三中文,四勝利

以雀仔園為起點,至塔石球場為終點,連結這兩個地方的馬路正是“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Ferreira de Almeida)”,它還有兩個中文名,分別係“荷蘭園大馬路”及“荷蘭園正街”。

一般來說,一條街都是一個中文名搭配一個葡文名,它為甚麼會如此特別地有三個中文名?

這條街之所以有這麼多的名字,是與十六世紀葡萄牙、荷蘭兩國之間發生的四場戰役有關。

broken image

# 兩國家、四勝街

時間追溯至十六世紀中期,葡人開始於澳門進行貿易和定居,葡萄牙以澳門作為貿易港,與中國、東南亞及歐洲通商買賣,基本上壟斷了整個海貿市場,葡人賺得盤滿缽滿。

十六世紀末,作為新興海上霸主的荷蘭也對澳門虎視眈眈,意圖登岸賺一筆,於是荷蘭多次向明朝政府提出通商要求,然而屢遭拒絕。

既然如此,唯有採取硬攻。荷蘭發現葡萄牙於澳門的駐防數量有限,於是計劃以武力攻佔澳門。自1601年至1622年期間,荷蘭四度出擊澳門,但都以失敗告終,逾40名荷蘭士兵被俘(亦有學者引經據典的說只有7人)。

這批戰俘與苦力無異,主要負責修建城牆和炮台,東望洋炮台的建成也有他們的一份力量。

夜間,為了安置並拘禁他們,有關當局臨時搭建了收容所,隨口相傳,這個地方就被大家叫作“荷蘭園”,後來在這個位置修建的馬路就自然被冠上 “荷蘭園大馬路”、“荷蘭園正街”的稱號。

談及1622年這場葡荷戰役的勝利實在過於傳奇,留待下次介紹“得勝花園”時再與大家展開說說。

broken image

# 三中文

概況了“荷蘭園”和荷蘭的關係後,大家可能會問:那麼“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這個名字又是怎麼一回事?

其實自1622年葡荷戰役之後,葡萄牙望看澳門缺乏兵力和“政府代理人”,開始加設澳督一職,美曰其名加強澳門的軍事力量。

“荷蘭園”成為大馬路是距此200年後、第79任澳督亞馬喇(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上任後發生的事情。

當時清政府積弱不振,澳督亞馬喇見此強推殖民政策,自拆隔開葡人與澳門居民的城墻,開闢荷蘭園、雀仔園及水坑尾,並且修築兩條大街以作劃分,分別是“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即荷蘭園大馬路)”及“亞卑寮奴你士街(即荷蘭園二馬路)”。

broken image

# “海軍部長”大馬路?

以政治人物來命名街道可以說是當時澳葡政府加強管治權威的一種手段,希望以此塑造出葡萄牙管治澳門的政治圖景。

所以相信大家都能猜到“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就是以肥利喇亞美打(Ferreira de Almeida)這個人命名。他於1895年擔任葡萄牙海事暨海外部部長,坊間稱之海軍部長。

這位海軍部長最為人知悉的政事,莫過於“賣殖民地”的建議,即打算出售包括澳門在內的大部分葡萄牙佔領地。

1888年,他指出維持這麼多殖民地對葡萄牙財政帶來了極大負擔,得不償失。

1891年,他更提議將佔領地分別出讓給英、法、德、荷、意等國,當中更考慮過將澳門賣給法國。 

broken image

# 部份圖片素材源於網絡

# 是日葡文單詞

  • 大馬路 avenida
  • 議員 coselheiro
  • 貿易港 porto comercial
  • 軍隊 exército
  • 收入 rendime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