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巴波沙
#11. Artur Tamagnini de Sousa Barbosa
在1881年8月底的里斯本,一個嬰兒呱呱落地,可能在那一刻,大家都沒有想過他會成為澳門總督三次,而這個嬰兒就是這期的主角——巴波沙。隨住他長大,他在17歲的時候去科英布拉讀書,並獲得教學和教育學學位。
後來,巴波沙“子承父業”地從事葡萄牙的殖民事務,先後前往佛得角、幾內亞、聖多美同安哥拉執行任務。在此期間,他先後出任海外財政部監察長、東帝汶政治和民政總署署長等職位。
此外,他也是當時最享負盛名的一間教育機構——位於里斯本的國立學校的合伙人之一,同時也在這間學校擔任過葡萄牙語、葡萄牙文學、法語和英語的主任和老師。
# 哪裡需要去哪裡?
根據資料顯示,巴波沙有兩任妻子,第一任妻子Margarida早逝,育有女兒一名;第二任妻子Maria Anna是他的學生,兩人結婚時Maria只有16歲,後育有五名孩子。
1918年10月,未到四十歲的巴波沙受命出任澳門總督,當時只有19歲的Maria就已經成為第一夫人。後來,因為更換殖民地大臣,上任未夠一年的他又被召回返里斯本。
# 以葡人之名的中式牌坊
1926年,年時45歲的巴波沙再度出任澳督,這次就留守在澳門四年左右。
不過在這四年間,他也遇到不少困境,其中最突出得就是1928台山木屋區火災事件,無數居民痛失家園,經過社會人士的捐款同政府的撥款,興建九百幾間的平民屋,按序排列成11條街道,並命名為“巴波沙坊*”,而連接提督馬路與關閘的馬路亦以其命名,後來在1931年建成了一塊中式牌坊:巴波沙紀念牌坊**(Bairro Tamagnini Barbosa)以紀念此事件。
*小編稍微一查見到現時應該只剩下巴波沙坊第十一街這條街有所保留。
**牌坊後在1990年代重建,現位於澳門台山巴波沙大馬路、菜園涌邊街道及台山新城第二街道之間。
# 革職無查辦?
1937年,五十多歲的巴波沙第三度出任澳督,這次他要在澳門面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如何同日本人談判,令他們尊重這個葡萄牙小殖民地的中立性。
不過後來,1940年6月,巴波沙被召回返里斯本,為澳門當局容許走私及售賣鴉片引致國際聯盟宣佈懲處澳門的事件負責而被革職,離任後不久就病逝,終年58歲。
# 部份圖片素材源於網絡
# 是日葡文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