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01. 葡式碎石路

#01. Calçada portuguesa

· 時光藝廊 ArsTória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傳說中的我

如果有人問你你是如何誕生,你可能會開玩笑地回答:在垃圾桶撿起來,在石頭裏蹦出來。

但我會很認真地回答:我是由一隻犀牛行走出來的。

相傳西元15世紀,當時葡萄牙一位將軍阿方索(Afonso de Albuquerque)贈送了國王曼紐一世(D. Manuel)一份很特別的禮物。沒錯,就是送了一隻犀牛。

為甚麼說贈送犀牛是件特別的禮物呢?因為西元3世紀以來,歐洲大陸從來沒有發現過犀牛的存在。

於是,牠的出現引起葡萄牙乃至歐洲其他國家的好奇心。頓時,這隻犀牛的地位水漲船高,一度晉升為國王的愛寵,並且賜名牠叫Ganga。

在國王籌備生日宴會之時,他想帶著Ganga環遊城市一圈。考慮到地面的泥濘會弄髒Ganga和隨行人士,帶來不便,於是國王下令用石頭鋪設街道。就這樣,早期的我出現了。

broken image

# 我到底是誰?

Calçada portuguesa屬於馬賽克鑲嵌工藝的一種,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隨著古羅馬帝國擴張,流傳歐洲,是拜占庭藝術中輝煌的成就之一。

註:馬賽克(Mosaic),源自于古希臘神話中掌握詩歌藝術的女神名字“Musa”,意思指“值得靜思,需要耐心的藝術工作”。

broken image

# 我何時來到葡萄牙?

據史料記載,葡萄牙使用石頭鋪築路面的技術可溯源至古羅馬時期,古羅馬人在現今的葡萄牙境內用石塊修建道路,於是葡萄牙境內開始有以馬賽克作裝飾的建築物及場所。

而曾經長期佔領伊比利亞半島(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摩爾人,也使用阿拉伯式的幾何圖案作為路面裝飾,亦以石塊築路以改善路面的排水能力。

14世紀時,葡萄牙人結合了古羅馬人及摩爾人的技術,在里斯本及波爾圖兩個城市的道路建造中,開始使用石塊鋪築路面。後來,在歷經1755年那場里斯本大地震破壞後,政府也選擇在城市的街道重建中,選擇使用石塊鋪築。

broken image

# 我何時來到澳門?

二十世紀初,澳門回歸前,政府大規模推動重建碎石路街道工程,特意在葡萄牙購買石材、聘請葡萄牙工匠。

如是者,澳門街多處鋪設了新式碎石路,包括議事亭至大三巴的行人專區、崗頂前地、大堂前地、新馬路、望德堂區等地,自從,葡式碎石路開始成為澳門城市設計的一大特色。

在鋪築圖案上,除了葡萄牙的傳統樣式,也有本澳歷史文化相關嘅圖案,比如海馬、魚蝦、海星、船隻等等,試圖要讓踩踏路面的人們懷想:這個現代化的國際賭城,曾經也是一條樸實的漁村。

broken image

# 去我?留我?

石仔路的鋪設是一項極為繁複、耗時的傳統工藝,必須先將石塊磨製成合適的大小,再一塊一塊敲打進地面,拼湊成圖——很少技師享受這艱巨的勞力工作,因為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把碎石安放在特定的位置。

此外,鋪築好的路面亦存在一定的潛在危險:碎石路面凹凸不平,石塊容易脫落,每逢雨天路滑很容易導致行人滑倒及失足,對行人構成危險,以及對傷殘人士造成一定的不便與障礙。

作為澳門的城市名片之一,葡式碎石路的異國風情與中式建築剛好產生互動效應,詮釋了中西方審美的平衡,把城市的自然景觀、傳統文化、人文風情和精神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令城市更具有歸屬感和人情味。旅客走在不同的石仔路面,即可見證到中西文化的交融,可能這就是澳門的特色所在。

# 部份圖片素材源於網絡

# 是日葡文單詞

  • 葡式碎石路 calçada portuguesa
  • 犀牛 rinoceronte
  • 伊比利亞半島 península ibérica
  • 地震 terramoto
  • 漁村 vila piscatória